樹種介紹
樹種名:疣柄魔芋
樹種學名: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
疣柄魔芋 Whitespot Giant Arum, Elephant Yam
學名: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(Dennst.) Nicolson
科名:天南星科 (Araceae) 蒟蒻屬 (Amorphophallus)
別名:大花蒟蒻、雷公銃、鬼芋、鬼頭、花杆蓮、蛇六穀、南星頭、雞爪芋、鞋板芋、南芋、象薯等。
天然分布:
廣泛分布於熱帶、亞熱帶地區,中國大陸多省均有,臺灣則侷限於屏東新埤鄉建功村保安林等地。
型態特徵:
多年生宿根性草本,地下塊莖扁球形,直徑約 20 公分。地上為單一大葉,葉柄高 50–80 公分,表面具疣狀突起,葉片三全裂,羽狀再分裂。春季先開花後長葉,佛焰苞外綠內紫,具斑紋,花序有強烈屍臭味以吸引蠅類授粉。花序粗短,附屬器紫色圓錐形。果實為橢圓漿果,橘紅色。冬季地上部枯萎進入休眠。
物候資訊:
花期 4–5 月,果期 10–11 月。春季先花後葉,漿果由上而下逐漸成熟。
栽種環境:
原生於低海拔山區林下或保安林,喜高溫、潮濕、半陰環境。
景觀用途:
具獨特大型佛焰花序,可作為特殊花卉或生態解說區植物。臺灣如東勢林場設有「蒟蒻步道」供觀賞。
其他用途:
食用:塊莖含澱粉,在印度、非洲等地作糧食(象薯),但因含草酸鈣結晶,需經長時間烹煮。
飼料:全株可供豬食,具催膘效果。
工業:塊莖澱粉可作膠黏劑。
藥用:根莖可治腫毒、呼吸系統疾病。
培育或繁殖簡要說明:
以塊莖繁殖為主,春季出芽,秋季結果,冬季休眠。臺灣因數量稀少,栽培研究有限,經濟推廣性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