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至主要內容區

台灣天仙果

天仙果-果實
天仙果-葉
果實

樹種介紹

樹種名:台灣天仙果
樹種學名: Ficus erecta Thunb. var. beecheyana (Hook. & Arn.) King
樹種中名:天仙果
樹種學名: Ficus erecta Thunb. var. beecheyana (Hook. & Arn.) King.
科屬:桑科(Moraceae)榕屬(Ficus)
一、天然分布
天仙果原產於台灣及中國南部,在台灣全島的低至高海拔山地疏林、曠野、路旁及溪邊均可見,適應環境能力強。
二、型態特徵(含樹型、高度、葉、莖、花、果)
天仙果為小型灌木,高度約 2 至 3 公尺,枝條纖細,小枝、葉脈及葉柄幼時均被疏柔毛。葉片膜質,互生,形態變化較大,多為倒卵狀披針形,長約 4 至 11 公分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或葉片上半部呈淺波狀或具不規則缺齒。花為隱頭花序,單生於葉腋,花序呈梨形或近球形,成熟時為紫紅色,直徑 0.6 至 0.8 公分,外表具小瘤體,頂端具有臍狀突起。果實為瘦果,外形如西洋梨,長約 1 至 2 公分,初期為綠色帶白斑,成熟後轉為紫黑色,形似羊乳頭,基部狹窄具短柄。
三、物候資訊(花期、結實期、新葉期等月份)
天仙果的花期為 4 至 7 月,果實成熟期約在 7 至 10 月,新葉則於春季至初夏萌發,隨氣候變化逐步生長。
四、栽種環境(適合種植區域、特性)
天仙果適合栽種於台灣全島低至高海拔地區,耐陰耐濕,能適應林下環境,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。常見於溪邊、疏林及開闊地帶,能自然繁衍於野外,為適應性極強的原生植物。
五、景觀用途(含種植株距)
天仙果可作為庭園綠化及山區復育的植物,適合群植或林下種植,為生態造林的良好選擇。建議種植時保持 2 至 3 公尺的株距,以確保植株間有足夠的生長空間。
六、其他用途(木材、生態等)
天仙果的木材可作為薪柴使用,全株具藥用價值,根、莖、葉均可食用,可用來燉雞湯或作為食補材料,民間常用於產後補養或治療急慢性肝炎、腰肌扭傷及水腫等症狀。此外,天仙果的果實為鳥類與昆蟲的重要食物來源,對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。